新福建:一段厦大“百年秘史”
发布时间:2022-08-27点击:[]次

100年前,厦大剧社在鹭岛上演了话剧《孔雀东南飞》。厦门第一次出现了名实相符的话剧。

94年前,厦大学子陈梦韶创作出《阿Q剧本》。小说《阿Q正传》第一次被改编成了话剧并登台演出。

鹭江深且长,厦大与话剧间的“百年秘史”亦是越“挖”越精彩。

福建剧运 “激流”勇进

AE8F6

《闯将陈启肃》原文,图源:《福建剧坛》

上世纪20年代初期,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将戏剧作为文化启蒙、抗争救亡的文化武器,他们用戏剧做武器、把舞台做战场,投身民族运动。

90年前,有位怀抱这样信念的年轻人走入厦门大学,在这里开始实地参与了福建话剧运动(简称“福建剧运”);多年后,他成了福建剧运高潮时期的领军人物,在全省发起戏剧教育运动,为福建剧教奠定基础。

他,就是我省著名戏剧活动家——陈启肃。

在校期间,就读教育专业的陈启肃以“‘学校戏剧’乃教育与艺术之结晶品”为初衷参与组建了“厦大激流剧社”,并编导多部抗日话剧。

C2D7E

“厦大激流剧社”成立的相关报道,图源:《囊萤》

毕业后,陈启肃回到福州,加入了全省抗战戏剧活动的组织工作。由他担任主编的《抗战戏剧》月刊、《福建剧坛》、《剧教》,均是重要的戏剧宣传阵地,曾一度掀起抗日宣传热潮。

图源:全国报刊索引

福建省会内迁永安后,省教育厅在陈启肃的建议下成立了“战时国民巡回教育团”(简称“战教团”,后改名为“民众教育施教团”)。该团曾于永安连续公演8日,翻开了福建戏剧史新的一页。

陈启肃曾号召:“戏剧为社会教育,剧人应身体力行。”作为践行者,在“民众教育施教团”期间,他作为团长与林舒谦先后在省内50多个县市、200多个乡镇进行巡回演出,共演出700多场,观众达到150万人次。许多偏僻地区人民因而拥有了解话剧的机会,全省戏剧运动和文化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长汀时期 “星光”璀璨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保证教学得以继续,厦大迁至长汀。“长汀时期”是厦大文艺活动最活跃、最繁荣的时代。

1938年1月,厦大学生甫至长汀,便组织成立“厦门大学学生救亡服务团”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宣传的形式有:演讲、教唱救亡歌曲、搞漫画展览、演出话剧等。

“厦大剧团”正诞生于此时。剧团以演抗日宣传剧为主,宣传范围从长汀到瑞金和闽南农村,广受群众们的欢迎。

3266

“厦大剧团”部分团员在长汀中山公园门前合影

剧团汇聚了不少话剧界的大师,也培育了不少英才,可谓是“星光”璀璨——

王梦鸥 敌机轰炸声中绽放《生命之花》

12614

1939年,王梦鸥来到厦大。除担任讲师,他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话剧编导上。1942年至1946年间,他担任厦大剧团团长,团结了一批热血青年,带领剧团从“花厅”走出街头。

王梦鸥的戏剧创作活动在此达到高峰期。敌机的轰炸声中,他仅用18天就创作出了一部影响广泛的爱国抗日戏剧——《生命之花》(该剧正式出版时改名《火花》)。该剧在王梦鸥的导演下,由厦大剧团排演,在福建省内外各地广为上演,从长汀、重庆一直演到包头。

1941年,他前往重庆追求发展抗日戏剧的理想,却发现厦大所给予的创作空间与自由才是他所向往。于是他回到了厦大,并带回《燕市风沙录》在厦大排演。这部话剧于1943年获得国民政府教育部话剧奖,同时获奖的还有老舍、郭沫若和曹禺,足见此剧含金量之高。

施蛰存 山城中的安静读书处

66DFF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奠基人之一。1941年《厦大通讯》报道一众知名人士到聘教授时,首先介绍的就是他。

1315F

厦大学生在简易的阅览室认真看书学习

施蛰存多次说过:“在厦门大学的五年,由于厦大图书馆的藏书毫无损失,全部内迁,我着实看了不少书……在厦大图书馆里发现有许多外国文学书,大多是英文本,其中有不少关于戏剧的书。”

烽火岁月里,在山城觅得一处安静读书处,又有几十万册的图书杂志供他品读,自是惬意。一边,学生们时常请他指导创作、谈论戏剧小说;一边,大量阅读着独幕剧;施蛰存很快就爱上了外国独幕剧。与此同时,厦大的话剧活动在王梦鸥的影响下极为活跃,颇受感染的施蛰存“手痒痒”地翻译起了独幕剧并交由同乡印行。而这,也为多年后《外国独幕剧选》这部庞大的翻译作品的出世埋下了伏笔。

这部作品详细地介绍世界独幕剧的发展历史,使读者对独幕剧有系统的认识,为我国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之物。

姚一苇 戏剧大师的起跑线

218B8

毕业于厦大的姚一苇被称为台湾文坛“暗夜中的掌灯者”。1982年,他的剧作《红鼻子》在北京排演,这是首都首次上演台湾话剧,反响极其热烈。

1941年,剧运在长汀开展得轰轰烈烈。“进入大学,在图书馆中发现大批英文本西方戏剧,使我眼界大开,只要得暇,就捧着字典读。读得越多,就越着迷,以致于也想编一部戏剧。”和施蛰存一样,厦大图书馆对姚一苇的戏剧生涯意义非凡。

有丰富的文艺书刊得以阅读,有王梦鸥、施蛰存这样的老师给予指导,有厦大剧社这样的平台可以实践,才刚踏入校门的姚一苇很快就融入进话剧热潮。

姚一苇在厦大第一次观看的话剧是《野玫瑰》,剧中扮演“家玫瑰”的范筱兰令他一见钟情。范筱兰是厦大学生剧团的演员,后来也成长为著名的话剧演员。未来的戏剧大师和著名话剧演员在厦大结合,校史记载中“防空洞事件”的主角正是他们。施蛰存晚年时还曾写道:“姚一苇的剧作才能,恐怕和他的爱人不无关系。”

可以说,厦大是这位戏剧大师的“起跑线”:他在这里遇见话剧,又因话剧遇见爱情。

剧运低潮 活跃依旧

抗战胜利后,厦门大学回迁,剧运也随之陷入低潮。

在有人疾呼“胜利后,话剧哑然无声了”时,厦大在1948年迎来了洪深。

洪深,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也是第一个为“话剧”正名之人。在短暂的任教期间内,他也曾执导厦大剧团的话剧表演。据回忆,洪深执导时认真严肃,每晚不顾劳累、坚持排戏到深夜,眼睛“如尺”能立即揪出不合格的台词与动作。最终,由于洪深认为排演结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这部话剧没有正式演出。尽管话剧停排,同学们却获得了一次极为深刻的教育,懂得了正确对待艺术事业的方式。

面对低潮,文化界在肯定学校剧运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学生演剧是否影响学业,提出应“建立现代化的剧团组织和演出制度”。1952年,福建人艺的前身“福建省话剧团”(简称“省话剧团”)成立,福建省有了第一个专业的话剧团体。同时间,厦大仍不断培育着话剧英才。期间,厦大的校园话剧依旧活跃,并为福建话剧的发展储备了人才。

省话剧团成立的第10年,五幕历史剧《东征》在福州市人民剧场首次公演,作者邹维之随之调入工作。邹维之于厦大求学、任教,他在厦大踏上创作的道路,在省话剧团成长为专业编剧。20年后,他创作的话剧《初春》获得了1980—1981年度全国优秀剧本奖。该剧曾晋京汇报演出并载誉而回。后来,这部剧还在省话剧团的协助下改编为电影《倔强的女人》,由秦怡饰演女主角。

116FC

《东征》剧照,相知摄

1AE54

《初春》剧照,王东军摄

秦怡和导演兼男主角达奇、编剧邹维之在研究分镜头剧本,洪啸松摄

南方之强 血脉传承

  • 1988 南强话剧社成立

  • 2004 厦大中文系开设戏剧与影视文学本科专业

  • 2006 校史剧《陈嘉庚》上演

  • 2008 中文系开始形成“每年一台毕业大戏,一次DV展播、一次纪录片展播、至少一台话剧演出或电影公映”的传统

  • 2009 厦大师生自编自导的原创话剧《日租房》在“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中捧回中国校园戏剧最高荣誉——“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

  • 2010 “中文有戏”演出季成功举办

近年来,一股“看戏、赏戏、评戏”的热潮在厦大校园内外涌动,引发多方关注。

在这所“南方之强”,话剧的血脉从百年前传承至今。目前厦大校内话剧实践的三大板块:精品校史剧、南强话剧社、“中文有戏”演出季,它们的出现、壮大早有迹可循

据厦大1977级中文系的詹心丽回忆,当时厦大的文艺舞台颇为丰富,而中文系师生尤其活跃:“当时震动整个校园的话剧《于无声处》,从导演到演员,都是由我们中文系的师生担当。这几年好评如潮的厦大‘中文有戏’演出季,其实在我们那个年代就有了雏形。”

看完了这段厦大与话剧之间的“百年秘史”,不妨一起来看看厦大的精品校园剧,看看“正史”在话剧舞台上如何演绎——

《哥德巴赫猜想》 (2014)

10A4F

【剧情介绍】以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杰出校友陈景润为主角,以陈景润在厦门大学、中科院的生活为主要线索,通过现代剧场的演绎,将真实生活与艺术想象相结合,表现陈景润不断接近、挑战“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讲述他不断突破每一阶段的人生困境,刻苦钻研,永不放弃,一步步累积成功,最终取得杰出成就的不凡人生故事。

【所获奖项】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获“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2014);走进人民大会堂参与“科学魂——共和国的脊梁”主题晚会演出,献礼国庆(2015);厦门大学通令嘉奖(2016)。

《萨本栋在长汀》 (2021)

1412C

【剧情介绍】该剧以萨本栋校长为原型,以他在长汀艰苦办学的七年经历为题材,讲述了他如何在战火纷飞、狼烟四起的岁月里坚守长汀、舍身治校、弦歌不辍的故事。话剧通过歌队、音乐、灯光等艺术的表现形式,呈现了萨本栋校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自强的高尚品格和不懈追求。

【所获奖项】第四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剧目展演,获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舞美奖、表演奖等多项荣誉;第八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8届戏剧会演、第五届音乐舞蹈杂技曲艺优秀剧(节)目展演,获剧目奖、表演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资料来源】

1.《鲁迅逝世80周年 他在厦门大学的134天和鲜为人知的故事》,人民网福建频道,2016年10月21日。

2.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厦门市志(第四册)》,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年1月。

3.育人:《闯将陈启肃(本省剧人介绍)》,《福建剧坛》1941年创刊号。

4.《厦大学生组织“激流”剧社》,《囊萤》1936年第1卷第20期。

5.刘思衡:《永安抗战文化队伍的聚集与战斗》,抗日战争纪念网,2018年2月15日。

5.陈翘:《福建话剧活动历史回顾(1907-1952)》,福建人艺提供。

6.林光耀:《抗战时期的福建剧运》,《中国戏剧》2005年05期。

7.《永志不忘!抗日烽火中的厦门大学,民族危亡时的厦大儿女!》,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2020年9月3日。

8.邵青莲:《莘莘学子报国情——忆厦大学生深入农村开展抗日宣传轰动》,《福建日报》1995年8月30日第5版。

9.朱水涌:《厦大往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10.熊超:《艰苦办学光耀今朝 自强不息铸“南方之强”——纪念厦门大学抗战期间内迁长汀办学80周年》,《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18日。

11.郭聪、严程极:《翻译家施蛰存的译言译行》,《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13日第2447期。

12.《故事忆厦丨戏剧大师姚一苇:厦大防空洞里的爱情》,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2015年4月28日。

13.新华社:《首都首次演出台湾话剧》,《福建日报》1982年2月2日第3版。

14.应妮:《两岸喜剧人首都合作纪念台湾戏剧家姚一苇》,中国新闻网,2012年3月22日。

15.阎折梧、孙青纹:《赞洪深在艺术上的首创精神——中国话剧电影史上的十个第一》,《戏剧艺术》1981年02期。

16.陈满意:《厦门大学的先生们》,黄山书社,2021年3月第1版。

17.黎舟:《洪深先生在厦门》,《新文学史料》,1994年4期。

18.吕荣春:《洪深先生在厦门二三事》,《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1期。

19.艺东:《不爱遗产爱祖国》,《福建日报》1982年7月26日第3版。

20.《省话剧团演出五幕历史剧“东征”》,《福建日报》1962年2月2日第4版。

21.《省委领导同志接见<初春>、<状元与乞丐>、<新亭泪>作者》,《福建日报》1982年5月29日第1版。

22.冰榕:《话剧新作—初春》,《福建日报》1982年1月8日第3版。

23.冰云:《话剧<初春>在京沪演出收到好评》,《福建日报》1982年7月2日第1版。

24.乔梅英:《开拓新的领域》,《福建日报》1983年1月16日,第3版。

25.柯子铭:《话剧的现实主义道路——省话剧团成立三十周年随感》,《福建日报》1982年12月12日第4版。

26.王晓红:《新世纪综合性大学校园戏剧的实践与意义 以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为例》,《剧本》 2017年07期。

27.龚小莞、王馨:《恢复高考40周年| 荷锄去田间 得知高考恢复消息——厦门大学副校长詹心丽专访》,《厦门晚报》2017年6月5日A3版。

28.中国教育报:《厦门大学原创话剧<日租房>获奖背后的故事》,人民网,2012年12月11日。


新闻来源:新福建

新闻链接:https://share.fjdaily.com/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108/1575371.html

【责任编辑:陈  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