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篆刻文化流千古,非遗薪火永传承——践行文化自信看青年
发布时间:2023-08-30点击:[]次

引言: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铺开了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近日,厦门大学“‘流篆千古’非遗文化寻访”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浙江杭州开展实践调研。

图片1.png

  调研:探寻用非遗讲好中国故事新路径

  实地调研前,实践队召开了“用非遗讲好中国故事研讨会”,并在第一站前往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通过红色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启迪和引导实践方向。通过调研中多次研讨,实践队聚焦“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的目标,以金石篆刻非遗为切入点,践行用非遗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的现实路径与创新模式。

  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在我院团委书记郑娟的带领下深入调研了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西泠印社及其附属地点,包括印学博物馆、西泠印社社址、西泠印社美术馆、杭州书画社、浙江省博物馆等地点,切实感受金石篆刻自身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非遗魅力,共同重温金石篆刻发展历程,深入了解金石篆刻与教育、科技、经济等的有机融合。实地调研发现,金石篆刻从文化教育与非遗普及、科技创新与数字转型、政府扶持与市场活力、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等各方面联合打造中国文化名片,让非遗成为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

图片2.png

图片4.png

图片6.png

  交流:增添用非遗讲好中国故事新动力

  实践队与金石篆刻传承人、金石篆刻产业从业者、金石篆刻青年代表及爱好者展开采访交流。福建省篆刻学会副会长陈胜凯细致阐述“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篆刻艺术及其发展困境;金石篆刻产业从业者分享了非遗背后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与文创发展空间,强调非遗文化对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作用;金石篆刻代表青年与爱好者则流露出对金石篆刻未来的期望。实践成员体会到既要主动争取政府扶持,又要积极激发市场活力;既要在代代传承中赓续非遗薪火,又要为篆刻绝活注入青春力量;既要让金石篆刻在精彩生活中得以活化,又要在数字生活中焕发生机。

图片8.png

图片14.png

  实践:落实用非遗讲好中国故事新战略

  实践队始终秉持着实践育人的理念,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实践队成员动手体验金石篆刻劳动教育,在方寸之间彰显文化自信,在手起刀落中吐露情感。下一步,实践队还将以公益课堂、微视频等形式传递非遗魅力与实践成果,也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扎根实践土壤,以实际行动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图片15.png

  结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根和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持续提升中华文明自信力。身为青年,有责任让非遗延续根脉,让非遗走向世界。


原文链接:http://zjnews.china.com.cn/yuanchuan/2023-08-12/387219.html

Top